求是网评论员: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2023-08-08
“你们在这里做的正是攀登高峰的工作,很有意义。年轻人可以施展你们的才华,好啊!” 2023年7月5日,正在江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光电实验室。看到尖端仪器设备旁一张张年轻面孔,总书记鼓励:“国家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你们生逢其时,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历史机遇。将来,你们一定会为自己对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而自豪!”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2014年6月,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依托各类机构平台集聚和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人才队伍质量显著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总书记充分肯定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明确要求“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 ——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查看详情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2023-08-0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创新,同时也开拓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宽广场域。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理论、制度等总是在借鉴吸收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以历史连续性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我们方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深刻认识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任何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基因都会在时代发展中实现自我更新,彰显时代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修身处世、格物究理等丰富智慧和理念,注入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的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这既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使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进“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文化主体性,让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我们党在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中开创和发展的,“结合”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途径,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在推进“两个结合”中,党的理论创新之源更丰富,理论创新之力更强劲。“结合”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奠定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可以说,“中国之制”深得人民拥护、切实有效管用,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是其中的关键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历史表明,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会释放出巨大创造力,都能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激活并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增添更多底气和智慧。
查看详情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实践性特质
2023-08-04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条件和时代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历史与现实、放眼国际与国内、结合理论与实际,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且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回应,而且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要立足我国国情,在传承精华、总结经验的同时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擘画了实践蓝图、指明了实践方向、提供了实践方案,富有鲜明的实践性。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实践性特质具体体现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将党的主张全面贯彻于法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进方向,准确把握我国国情与实践需求;坚持以法治中国建设为时代使命,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将党的主张全面贯彻于法治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首先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将党的主张贯彻于法治实践各方面、全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开始领导人民开展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法律实践、探索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法律制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了宝贵的法治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地位的日益提升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日益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和带头守法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6月,在党中央对全国立法工作的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 这一系列法律制度的修改、制定、颁布和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行政执法方面,党领导的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行政执法原则基本确立,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行政执法监督体系逐步构建,行政执法作用明显发挥。司法工作方面,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司法机关工作理念更加科学、司法工作能力日益增强、司法行为更加规范、司法作风更加优良、审判质效不断提升。在守法方面,则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作出表率,把党纪国法、制度规矩作为行动的标尺,切实做到讲纪律守规矩,知法守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性首先通过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领导予以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也必须始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推进和落实,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把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这艘巨轮才能够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法律的制定在于为民、法律的实施依靠人民、法治效果的评价依托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统领和贯穿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将广大人民群众置于法治工作的核心位置,一切从人民出发、为人民着想,把人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实施所依靠的关键主体、也作为高水平法治国家建设的评价者与最终受益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性特质的又一重要方面。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声音、解决人民需求。首先,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全面了解群众心声、掌握群众意见和需求,以实践中发现和暴露出的现实问题和群众需求为依据,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其次,在执法、司法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法治实践中,要全面保障和维护人民权利,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备的法律支持和帮助,让人民群众从法治中受益,在每一次司法实践中都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最后,要全面落实全民普法工作,人民群众知法、懂法是其有效参与法治实践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理解法律、敬仰法律,才能够真正做到遵守法律。在此基础上的守法也才能在最大限度上抑制人民群众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实现社会安定有序。总之,新时代法治理论与实践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稳步推进。 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前进方向,准确把握我国国情与实践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从本质上讲就是在法治领域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还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情与实践需求,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全面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制度层面的根本保障。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成功经验的理论升华和基本遵循。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仅是对有史以来法治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德法并用的治国思想都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新时代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道德教化方式,将法治思想融贯于道德教化之中,同时也将道德体系与法律规范相衔接,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促成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面对新时代更为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问题,也要求我们立足实践、着眼长远,将现实问题与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相结合,在深厚的法律文化中寻找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路。全面依法治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对我国国情与实践需求的全面把握,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性的应有之义。 四、坚持以法治中国建设为时代使命,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引领着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正确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性转化为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力,通过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重要环节,建成更高水平的“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质量立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质量立法,我国已经在国家安全领域,以国家安全法为基础,围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了专门立法;在环境保护领域,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围绕噪声污染防治、湿地保护等进行了专门立法;在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制定了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诸多领域新增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对实践的有效回应。伴随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要持续关注新业态、新领域立法。严格执法要求聚焦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等问题,持续完善执法机关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向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和阳光执法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和改进了人民法院审判制度,推行了法律援助制度,构建了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采取了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措施,努力使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有效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仍要始终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推进全民守法过程中,要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将普法工作与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相结合,使法治思想深入民心,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提升社会整体法治水平。只有紧紧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基础性工作,才能逐步建成更高水平、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法治中国。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不仅来源于多年的法治实践,被用于继续指导和推进实践,也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22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深化和实践逻辑研究”(项目编号: 22ZDA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看详情
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述评
2023-0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阔步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昂扬奋进。 掌握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盛夏时节,上海兴业路。中共一大纪念馆内,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 这本只有56页,却伴随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小册子,正是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大家讲起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真理的味道为什么甜?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庆祝大会现场放飞气球。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真理的味道为什么甜?因为百年来真理养分滋养神州大地,孕育盛世中华累累硕果。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一个理想崇高、志向远大的党,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思想,就能够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 翻开风雷激荡的百年史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理论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是马克思主义最伟大、最生动的实践——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老一辈革命家旧居。   这是2023年6月27日拍摄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黄土高原山坳的窑洞内,书桌、地图、笔墨、油灯、火盆……处处是历史的讲述。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写下著名的《矛盾论》。 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方法论。 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时,着力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站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努力“富起来”;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强起来”。 矛盾观、群众观、实践观、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彻底改造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彻底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版图。 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 从时代的山巅回望,能更清晰地看到理论和实践交相辉映、彼此呼应的历史轨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当今世界“真正的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中国共产党人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这是把握规律、发现趋势的敏锐眼光。在宏阔的时空坐标上洞察当代中国、当今世界的“时与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发展。 这是谋幸福、谋复兴、谋进步、谋大同的胸怀担当。坚定人民立场、担当民族使命,关注人类命运、展现天下情怀,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恢弘气魄。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这是整体把握、辩证分析、与时俱进的深谋远虑。观大势、谋长远、布全局,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的自觉意识。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坚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打主动仗、下先手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这是一抓到底、务求全胜的鲜明风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钉钉子”的韧劲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 从原理到道理、从道路到出路、从方法到办法,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定律”“公式”,来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时代课题”——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更加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走过五百年历程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出发,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激发出致力千秋伟业的壮志豪情;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度,升腾起万千气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充满自信,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昂扬向上、自立自强;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手握真理的大党,一个底蕴深厚的民族,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家,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踏上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全党正在进行的一个新的大学习,是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的新的大动员。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证明,“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理解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金钥匙”。 把握理论逻辑,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 2022年春节前夕,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和大伙儿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起收支账。 2012年,也是寒冬时节,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这是2021年7月23日拍摄的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两度踏雪,一路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以掷地有声的誓言,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千秋伟业,人民江山。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至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信自立彰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信念,守正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要求,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胸怀天下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把握历史逻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这是2023年6月8日拍摄的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孔子故里,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考察敦煌莫高窟,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走进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感叹“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来到九曲溪畔朱熹园,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在拼接壁画图像(2023年4月25日摄)。数字化探索为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数字技术让敦煌文物走出洞窟,跨出国门,走向“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追寻文明根脉,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6月1日,总书记来到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步入兰台洞库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气息和底蕴:“走一下,体会一下。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六个必须坚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人民至上汲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经验;自信自立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守正创新传承“守中致和”“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理念;问题导向发扬“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传统;系统观念凝结“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见微知著”的智慧;胸怀天下发展“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把握实践逻辑,凝结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精华——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沙”,是此行的主题。 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看着那些在风沙中坚韧生长的树木,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两年多前,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明要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增添一字,正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诠释,既有“一盘大棋”的全局观,也有“以点带面”的方法论。 新时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战略。在作答时代课题、擘画长远未来中,一个个关键处落子相连成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空间。 新时代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坚定“四个自信”,自信自立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着力固本培元、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守正创新;从铁腕反腐到全面深改,以问题导向推动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形成的系统方法论,蕴含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壮丽事业,必有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面向未来,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思想成果,从而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2023年3月1日,中央党校礼堂内掌声如潮,气氛热烈,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工作指明方向: “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推进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要重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原理性理论成果,把握相互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大战略课题,形成立得住、叫得响、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楚,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 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共产党人将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贡献智慧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2020年9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等30名基层代表齐聚一堂。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总书记同每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为长远发展汇集民智,到足迹遍布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要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当前,我国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唯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方能无惧艰难险阻、坚定勇毅前行。 新征程上,做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扎实做好这一伟大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慧增智,把兴党强国的本领学到手、用到位——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在这份推动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宏伟蓝图中,“系统”一词出现了20余次。 “处理好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哪些是当务之急,哪些是战略性的储备。”就在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南阳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的治水思维。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有力支撑。 学会以战略思维谋大势、以历史思维鉴得失、以辩证思维化矛盾、以系统思维察全局、以创新思维促改革、以法治思维治天下、以底线思维控风险,做到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正是以党的创新理论启慧增智的题中之义。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修身正风,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4天时间,辗转千里。 今年4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调研来到广东。 从雷州半岛到珠江之滨,总书记不辞辛苦,看港口、看湿地、进果园、进车间,充分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   在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以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基层调研,为全党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作出表率。 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前进道路上,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就越要大兴务实之风,把工作抓实、步子迈实;就越要弘扬清廉之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清风正气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就越要养成俭朴之风,涵养道德操守,崇尚节俭生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笃行促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新的伟业—— 伟大的梦想,必须靠扎实的奋斗去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唯有实干才能成就梦想。 前进路上,必须落实“重实践”要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出实招、求实效、打基础、利长远;要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要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实际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 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铿锵号召: “我们要以这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查看详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
2023-08-0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总结新时代10年重大成就,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作出部署。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新时代10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的灵魂所在、精髓所在。新征程上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最紧要的就是把这一重要思想领会深、把握准、落到位。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党始终重视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我们党成功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开创了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之治的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时代意义,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更好地引领保障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4.1万名,比上年净增132.9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06.5万个,比上年净增12.9万个。历经百年风雨和新时代10年革命性锻造,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党的组织体系日益严密,党的执政根基不断巩固。新华社发 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深邃、逻辑严密、有机统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这“十三个坚持”,集中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贯穿着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定的问题导向、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要全面深入理解,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努力掌握好这一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的锐利思想武器。 认真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组织部门职能职责抓好贯彻落实。科学理论只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要突出抓好学习培训,把这一重要思想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安排,作为组工干部学习培训的首课、主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具有的鲜明的理论原创性、强大的实践引领力和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真正学深悟透用好。要深入开展宣传解读,持续深化研究阐释,讲清楚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立论依据、内在逻辑,不断增进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积极推动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自觉对标对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具体政策、具体任务、具体措施,一项一项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为把党建设好建设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精准定位、积极作为 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把准职能定位,奋力担当作为。 在加强党的领导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要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到党的组织建设实践之中。要推动进一步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要加强政治忠诚教育和党性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着力解决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存在的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不到位等问题,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在推进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党的组织路线服务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对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对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对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聚焦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事业为上落实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建强组织、配强班子、用好干部、盘活人才,把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党的二十大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要从中找准着力点,紧紧围绕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落实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的干部工作体系,严把入口、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党员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党的组织工作制度规范体系,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 三、求真务实、狠抓落实,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各项任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好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按照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抓干部、抓人才、抓组织、抓党员,以及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工作布局,忠诚履职尽责,狠抓任务落实,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组织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完善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学思想”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线,组织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真功见实效。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完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扎实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把好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使选出来的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要突出抓好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和地方党委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中坚层”,优化班子结构和功能,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管好“关键少数”,开展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进一步扎紧织密管权治吏的笼子。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使更多优秀年轻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要拿出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奋发有为、担当作为。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解决好乱作为问题,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好不敢为问题,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好不善为问题,让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形成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满腔热情做好老干部工作。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支口街道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强村富民工程,采取“党建+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组织党员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山楂、葡萄等特色产业种植,拓宽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图为2023年6月30日,在宿迁市宿城区支口街道探楚社区葡萄种植基地,党员志愿者和果农一起管护葡萄。人民图片 徐江海/摄 着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坚持把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来抓,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着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加快形成人才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定信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做好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工作。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放权松绑与约束监督相结合,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注重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加强薄弱点,不断提升整体效能,确保贯通有力、覆盖到位、运行高效。要坚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健全完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推进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探索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的党建工作,加强对新兴领域人员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坚持从严管理党员,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和作用,既取决于党员数量,更取决于党员质量。要把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到加强教育管理、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上来。要严把发展党员政治标准,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促使广大党员按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全覆盖、全方位、全周期,严格管理标准、延伸管理链条、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新兴领域党员管理,严格规范和管理党员网络言行。要健全完善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志愿服务、承诺践诺等机制,积极搭建日常发挥作用有效平台,探索建立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以模范行为为党旗增光添彩。 四、继承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着力打造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组工干部队伍 打铁必须自身硬。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坚持“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持续深化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要持续深化政治机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组工干部把对党忠诚作为首要政治品质,走好第一方阵,自觉做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排头兵。要坚守公道正派,着眼党的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坚持对党负责、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敢于向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亮剑,敢于为好干部主持公道、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增强履职本领,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组织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求解的思维、创新的办法破难题、开新局,使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锤炼过硬作风,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永葆清廉本色,坚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自觉维护组织部门良好形象。 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是由组织部门的政治机关属性决定的,是由组织工作的职能职责决定的,是由组工干部的身份角色决定的,是由组织部门的光荣传统和优良部风决定的。推进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要坚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严格落实执行各项纪律要求,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组工干部懂得严的道理、严的意义、严的要求,时刻自重自警自省自律,把遵规守纪内化为日常习惯。要在主题教育中加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等工作,自觉走在前、作表率,以纯洁思想、纯洁组织的实际行动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查看详情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⑤
2023-08-03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请来基层代表,听取大家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们中有乡村教师、农民工,也有货运司机、种粮大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道急难愁盼、谈难点痛点、提解决办法。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也是我们党坚持问计于民、广集民智的生动缩影。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为我们广泛汲取人民智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枫桥经验”到小岗村大包干,从塞罕坝植树造林到“小木耳、大产业”……回溯过往,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突破、实践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深植根人民群众,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积极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以来在全国两会上先后56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开5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为新征程绘出宏伟蓝图。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今天,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在回应人民现实的需要与关切中,不断增强理论的生命力、解释力与创新力,形成“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科学指引。
查看详情
笃定信心、稳中求进,实现既定目标
2023-08-03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来不惧风雨兼程;穿越惊涛骇浪的航船,更显中流击水之定力。今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不仅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也折射出开局之年的发展成色。 看经济总量,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增速,也快于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彰显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看发展质量,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提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9%,见证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看市场活力,全国个体工商户新增1136.5万户,国内旅游总人次同比增长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7588亿元,展现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与潜力。既有质的有效提升,又有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强劲,充分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面对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的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引领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 这是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从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到推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再到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正是因为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我们以“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的姿态奋跃而上,不断汇集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 这是对“危”与“机”的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四个必须”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河北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在四川考察时提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一次次把脉定向的战略引领、一个个深刻精辟的重大论断,指引我们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这是对“稳”和“进”的准确指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前不久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安全这个问题。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总书记念兹在兹。“对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隐患,我们脑子里要有一幅全景图,经常分析研判,对潜在的风险要有科学预判”,这是“开年第一课”上的谆谆告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做到沉着冷静、保持定力,稳中求进、积极作为,团结一致、敢于斗争”,这是应变局、开新局的战略清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坚持在守住根基、稳住阵脚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无阻向前行。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能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充分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前进道路上,只要我们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踏平坎坷成大道”,“积势蓄能勇向前”。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要清醒看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越是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战略自信、保持必胜信念,巩固上半年回升向好的良好势头,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关键在行动,关键要实干。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状态和责任担当抓好各项工作,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亿万人民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征程的良好开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查看详情
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一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
2023-08-02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已印发部队。为引导广大官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强军思想,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十一个明确”的主要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毫不动摇贯彻落实,今日起解放军报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共13篇。 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把握强国对强军的战略需求,围绕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带领全军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形成习近平强军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是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习近平强军思想本质上就是新时代党的军事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强军思想提出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与时俱进的科学军事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明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必须全面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明确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人民军队必须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扭住强敌对手,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定灵活开展军事斗争,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更加注重聚焦实战、创新驱动、体系建设、集约高效、军民融合,加强军事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明确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必须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推动军事人员能力素质、结构布局、开发管理全面转型升级,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明确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全面锻造过硬基层,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这“十一个明确”,既有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有目标上的科学设定和工作上的战略部署,深刻回答了强军兴军的根本保证、时代要求、奋斗目标、根本指向等重大问题,涵盖新时代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领域各方面,贯通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全过程,以体系性创新、创造性升华丰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习近平强军思想蕴含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为: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以武止戈,坚持积极进取,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敢打必胜。这“五个坚持”深刻阐发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安全、稳局与塑势、威慑与实战、人与武器等重大关系,深化了我们党对军事领域一些基本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是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强军胜战之道。 习近平强军思想植根强军实践、指导强军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围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团结带领全军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在新时代挽救、重塑、发展了人民军队,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牢牢扭住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整训,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引领全军重振政治纲纪,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全面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新风正气不断上扬。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坚决把全军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推动实战化训练步步走深,有效应对外部军事挑衅,震慑“台独”分裂势力,加强边境管控和反蚕食斗争,积极主动开辟军事斗争新格局。大刀阔斧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构人民军队领导指挥体制、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军事政策制度,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创新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我军现代化水平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这些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主席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指引。 新时代新征程上,习主席领航强军,习近平强军思想科学指引,始终是强军事业的力量所在、方向所在、未来所在,是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全军要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全面准确学习领会,毫不动摇贯彻落实。要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武装,深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深入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十一个明确”的主要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从新时代人民军队伟大变革中感悟思想伟力,以“生动的学习”领会“生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全面领会。要在改造思想、锻造忠诚上下功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在党的旗帜下铸牢军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贯彻改进学风要求,一手抓学、一手抓做,把精神状态激发出来,把奋进力量凝聚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强军事业、履行使命任务的生动实践,使全军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不懈奋斗。
查看详情
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08-02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基础研究。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了解国外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保持合理投入强度,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    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2023年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查看详情
习近平: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08-01
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下为文章全文。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基础研究。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分析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了解国外加强基础研究的主要做法,探讨加快推进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措施。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多复变函数论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等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响/摄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遴选评估,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 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元投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要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完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申报、评审和决策机制,实施差异化分类管理和国际国内同行评议,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创新研究。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是大趋势,同时要考虑国家财力,保持合理投入强度,加强实施过程绩效评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近年来,我国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成一批大国重器,基础研究支撑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 我们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要科学规划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设施建设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   2023年7月5日至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这是5日下午,习近平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仍有明显短板。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 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坚持科学监督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纵深推进科研作风学风治理,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广汽研究院向职工们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少数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冲击和挑战。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查看详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