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 金雷:上海演艺新空间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上海以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丰富市场供给,构建多元化演出业态,打造“专业剧场+演艺新空间”并存的演艺场所布局,实施“大型演出+精品剧目”的内容供给策略,演出市场呈现量质齐增的蓬勃发展态势。
2020至2022年上海全年营业性演出场次分别达到30772场、38366场和31582场,其中演艺新空间年度演出场次最高突破1.5万场。今年以来,上海演出市场强劲复苏、快速发展,1-9月全市已举办营业性演出34670场,观众1806.7万人次,票房收入17.9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18.3%、45.4%和35.5%,其中演艺新空间演出10080场。
由此可见,自2018年推出演艺新空间发展政策以来,上海的演艺新空间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专业剧场以外开展专门性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艺术欣赏需求与剧场资源不足之间矛盾的重要载体,是上海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抓手。下面,从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历程、主要特色、管理及培育模式及下一步的工作共四个方面分析上海演艺新空间的创新实践。
发展历程
01
近年来,上海演艺产业快速发展,演出场次逐年增加,除传统的大型剧场以外,在商场、写字楼、文创园区、景区等空间内活跃着一批音乐剧、话剧、流行音乐、爵士乐、脱口秀等多种类型的演出。此类演出通常有着300*300的基本模式,即300平米左右的空间容纳300名左右的观众,投资小、回报快、内容紧扣市场流行,广受青年观众的欢迎。与此同时,此类演出空间模式在纽约百老汇、首尔大学路等国际演艺发达城市也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当地演艺产业的一股积极力量。因此,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国际演艺产业发达城市先进经验,上海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着手调研并制定鼓励新型演艺空间发展的相关政策。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力争今后每年演出场次突破4万场,并优化演艺设施布局,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空间。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等十一部门也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上海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提出“支持多元化拓展演艺空间。支持社会主体结合旧区改造、街区业态调整、新地块功能开发,在室外广场、绿地、商业综合体、办公楼宇、老厂房、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内等拓展一批中小剧场及特色演艺空间”。市演出行业协会制定并发布《演艺新空间运营规范标准》,针对大中型专业剧场以外的适合举行特色演艺活动的空间,在满足年演出场次不低于 50 场等指标的条件下,便可将非标准剧场转换为“演艺新空间”。系列政策提出后,广大市场主体备受鼓舞,热烈响应,大力发展各类文商旅融合的新型演艺空间。截至目前,全市演艺新空间数量达到100家,年演出场次占全年营业性演出总场次的30%以上,不仅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发展,更为上海文旅消费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主要特色
02
一是场所类型多样,演出种类丰富。目前演艺新空间涵盖的场所类型包括商场、文创园区、书店、Livehouse、艺术中心、旅游景点、游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世界、新天地、外滩源、和平饭店均已变身新型演艺场所,演出类型涵盖音乐剧、话剧、脱口秀、儿童剧等各个门类。除商业场所外,专业剧场也开辟出舞台之外的表演空间进军演艺新空间领域。如上海文化广场打造的户外演艺新空间,取得不俗反响。2021年推出户外演出季,持续七周,共计约28场主题多元的现场演出,结合文创市集,与永嘉路休闲空间及整个剧场南区的联动,打造成一个融合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艺术体验形式与生活方式的“都市绿洲”。
除固定楼宇空间外,今年9月,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观光巴士正式启动,将演艺新空间的范围拓展到了流动的巴士内。该巴士项目将“观光+戏剧”深度融合,一辆“开心巴士”建筑可阅读主题车从五卅运动纪念碑站出发,途经外滩、陆家嘴、城隍庙等上海主要观光点,车内全程上演的穿越剧将上海的人文历史和知名建筑的故事融入其中,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在“移动剧场”阅读城市建筑的特别旅程。这是开心麻花与蜻蜓观光巴士所属的春秋集团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的“开心巴士”,不仅是对“建筑可阅读”专线产品的升级,也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未来,合作双方还计划将“开心巴士”复制到更多城市,打造出更多由目的地原住民人文故事演绎出的“流动城市名片”。
此外,演艺新空间还进一步整合、盘活公共空间资源,如上生·新所、黑石 M+ 园、朱家角镇百年园林、外滩「不止空间」等,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演艺”内容既激活了演艺市场,又推动原有空间的效能进一步释放,一批历史建筑得以活化并成为时尚地标。
二是演艺形式创新,引领消费革新。各演艺新空间充分发挥自身商旅发达的优势,根据自身场地特点,结合各类消费人群需求,积极“跨界”“破圈”,形成了更具互动性、参与感的观剧体验,极大拉动了文旅消费的增长。如开心麻花推出的沉浸式戏剧《疯狂理发店》选择在商业综合体瑞虹天地月亮湾长期驻演,市民来到商场观看舞台剧就像平时出门逛街一样轻松,现场的吹风机、烫头机、美发椅等陈设让大家仿佛真的来到一家美发沙龙,观众现场可以拍照打卡、品尝咖啡、甚至排队理发,享受独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感。据统计,相较于通过传统票务平台,超半数的《疯狂理发店》的观众中是通过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具备消费属性的社交点评App购票,说明此类新空间已将文化、商业及社交属性融为一体,不但拓展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演样式与运营业态,也促进了文化体验场景和消费模式的不断变化与创新。目前疯狂理发店在上海驻演已超过600场,并拓展到杭州、苏州、成都、天津、长沙、深圳、南京等城市,全国巡演超1500场,总收入超5000万元。
三是驻场演出发展,品牌效应凸显。近年来,在以亚洲大厦“星空间”等为代表的演艺新空间的带领下,小型驻场演出蓬勃发展,品牌化、集群化效应显现。以目前上海最知名的新空间亚洲大厦为例,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从闲置办公楼到新晋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点的转变。亚洲大厦定位年轻白领群体,根据其欣赏习惯策划推出大量沉浸式驻场演出,其中《阿波罗尼亚》《桑塔露琪亚》《hello smith》等剧目已成为火遍全国一票难求的爆款剧目。截至目前,亚洲大厦1层-11层已开放19个新空间载体2688个座位,总面积约4千平方米,涵盖音乐剧、话剧、脱口秀、喜剧、舞剧等演出形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垂直生长的戏剧街区”。随着亚洲大厦的品牌效应的逐步外溢,“星空间”已向其周边商业体不断拓展,构成以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三点构成的沉浸式戏剧观演“黄金三角”,目前此区域共涵盖41个演出空间,开业至今上演57个剧目、10058场演出,吸引观众67.4万人次,总票房1.65亿元,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演艺消费集聚区。值得关注的是,演艺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持续拉动了周边商旅消费,许多来自江浙等周边地区的观众周五晚上坐高铁来到上海,一连购买多场演出票“刷剧观演”,并在上海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消费,周边的商业、住宿载体获得了更多的流量与商机,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也成为上海文商旅深度融合及打造“夜间经济”的一个成功范本。
同时,由于长期驻场演出对演出频率、场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亚洲大厦热门剧目《阿波罗尼亚》每周演出至少五天,因此“卡司组合”模式在新空间内演出尤其是话剧、音乐剧、舞剧类演出中逐渐盛行。一部音乐剧可以根据多个不同的卡司阵容排期售票,一方面给予更多演员表演平台,加速了人才成长和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不同的卡司组合也创造出不同的观演效果,增强了剧目的吸引力,同时卡司组合也为剧目长期驻演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主办方提高利润率缩短项目投资回报周期,从而加快新剧创投,进一步盘活创—排—演全产业链。
四是优秀人才集聚,推动产业升级。演艺新空间的发展,推动了上海演艺产业的持续繁荣,继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演艺人才,形成了演艺主体、演艺空间及演艺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发展。亚洲大厦一楼的山眠剧场作为全国首家环境式沉浸驻演舞蹈剧场,为耿子博、上官俊雄等舞蹈人才提供了作品创排、演出、推广的平台,孵化出了《寅时说》与《云梦泽》两部原创舞剧,至今已演出500余场,仍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如今耿子博已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团,拥有了七名签约舞者,耿子博从一名由于身材不符合传统舞者标准而四处碰壁的舞蹈演员成功转型为舞蹈编导、舞团管理人才,,而上官俊雄也从一名国有文艺院团的群舞演员变成了如今亚洲大厦内最炙手可热的舞蹈演员。随着自身的做大做强,如今山眠剧场不仅是民营类舞剧孵化、创排、表演的大本营,还为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院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平台,为上海舞剧市场的发展集聚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机制建设
03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上海市文旅局指导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制定《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上海市户外演艺新空间管理和服务营运标准》,针对演艺新空间的营运标准、硬件标准、服务标准、人员配置标准提出要求,督促和指导演艺新空间加强自律、规范经营。
二是准入考核,有序发展。指导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对演艺新空间开展准入、认证及日常管理工作,建立针对演艺新空间的培训、督导、检查、考核、测评、退出工作机制,对场地条件、舞美设施、演出场次、运营模式进行规范管理,推动新空间业态从初创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有序发展阶段。
三是资金扶持,产业培育。在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中设立专门板块对优秀的演艺新空间予以扶持奖励,按照演出体量、剧目质量择优扶持。同时利用上海打造“演艺大世界”演艺集聚区的契机,利用媒体资源加大对优秀演艺新空间的宣传力度,加大演艺新空间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推动新空间逐步做大做强。
四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按照“总量平衡 结构优化”的总体要求,调整全市演艺新空间布局,将一些演出场次少、演出品质不高、以餐饮为主的场所逐步调整出演艺新空间范围,转而吸纳更多的高品质综合性文商旅空间,从而优化全市演出场所布局,推动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工作
04
下一步,上海市文旅局继续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立足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演艺新空间的发展。一是继续守牢底线,确保场所运营安全。进一步完善演艺新空间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新空间演出内容审核,特别是脱口秀、说唱等语言类内容的把关,加强新空间场所安全管理,坚决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和场所运营安全底线。二是继续整合资源,拓展新兴消费力。继续支持和鼓励演艺机构主动发挥演艺内容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与旅游、商业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打造多业态融合的综合文化休闲空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化娱乐休闲需求,持续拉动文商旅消费。三是继续开拓创新,打造演艺品牌。鼓励演艺新空间更加注重场地方与内容方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推出更多优质、精彩的演艺产品,推出更多来上海必看剧目,打造更多演艺打卡点,推出上海演艺特色品牌。
|作者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金雷,文章首发于艺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