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故事 人民的山茶花 专家评说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山茶花开》
10月18日晚,由江西省文演集团出品、江西省歌舞剧院排演的原创民族歌剧《山茶花开》在德州大剧院成功演出。
该剧以扶贫干部为原型讲述了深山贫困村茶岭村在第一书记唐猛带领下,茶岭村的乡亲们逐渐改变了认命安贫的思想,依靠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延伸产业链,使一个贫困村变成一个产业兴旺、游客如潮的富裕村的故事,展现了扶贫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及扶贫干部“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形象,展示了赣鄱儿女脱贫攻坚征程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0月19日上午,“一剧一评”专家研讨会上,专家、艺术家和主创团队代表围绕着《山茶花开》的创作演出进行了讨论交流。
塑造扶贫干部感人形象,弘扬时代主旋律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成就举世瞩目。记录这一伟大成就,讴歌动人故事、感人形象和伟大精神,是优秀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莫凡赞扬道:“江西省推出脱贫攻坚这个题材,敢啃骨头,体现了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这个戏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唱词、音乐都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就是红土地的感觉,非常地接地气。”中国国家话剧院原院长周予援说:“扶贫题材不好写,也不好演,但是《山茶花开》真的开了,而且开得非常灿烂。”福建泉州艺术学会会长、一级作曲杨双智认为:剧中塑造了唐猛、肖燕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形象,也通过演绎扶贫路上所涌现出来的真实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现出江西儿女脱贫攻坚过程中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创演系教授万山红认为剧中现实题材抓得特别好,切入点非常小,塑造出了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第一书记形象和众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农村小人物形象。原株洲戏剧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张林枝认为:“《山茶花开》一剧地方色彩鲜明,语言、唱词极富生活气息,灵动、风趣而富有哲理,非常接地气。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诗化的浪漫。”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歌剧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专家们对《山茶花开》主创团队的创作态度给予了一致的赞扬。莫凡认为这是很好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是很好的艺术结晶。周予援说:“动人的故事、真情的演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句句感人至深的演唱,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用心’这两个字在创作上的珍贵。如果不深入生活,不走进贫困地区,不走进百姓的内心,不可能创作这样的优秀作品。”杨双智:“这个戏反映出我们作曲家深入基层采集的民间民族音乐,通过素材加工以及西方的作曲手段让它不断地发展、深化,形成了这么一个如此完美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场下的观众。”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丹丽认为整部剧让人感觉到泥土的芬芳和山茶花的香扑面而来。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走进角色的心里,台上的角色和台下的观众产生一种共性,能够同呼吸共命运。
融合中西,呈现歌剧的民族审美
歌剧是一门来自于西方的舞台艺术。自其引入中国开始,一代代艺术家就致力于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歌剧审美,探索超越传统、引领时代的民族歌剧道路。张林枝认为《山茶花开》整部剧呈现了轻松明快的民族歌剧本色,整体结构富有浓浓的诗情。这部剧写美妙唱词,配民族民间音乐,讲精彩中国故事,创民族歌剧的新品牌,希望它能够成为民族歌剧的、接地气的一个品牌。周予援指出:“《山茶花开》这个作品在重塑英雄叙事、强化歌剧的戏剧性做了有益的尝试。戏剧、人物、情节是船,承载着音乐,在承载的基础上,在人物戏剧的基础上来欣赏音乐,用音乐推动戏剧的发展。这一点《山茶花开》做得很好。”万山红认为《山茶花开》将西洋歌剧的写作手法融入中国民族的创作理念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歌和戏曲,是中国民族歌剧的样式。中央歌剧院创作室原主任蒋力说:“《山茶花开》是中国歌剧版图上一朵艳丽的山花,给歌剧节带来清新的、新鲜的、鲜活的,来自于生活的舞台上的艺术气息。剧中很好地融会了民歌、民间音乐甚至戏曲的一些素材,是近年来出现的民族歌剧当中少有的真把它用进来了,没有走上民族歌剧概念化的歧途。”
不断提升,塑造艺术精品
舞台艺术需要反复修改,方能在艺术品质上有所提升,成为艺术精品。专家们在赞扬《山茶花开》取得的成就时,也对剧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莫凡、杨双智认为对比是艺术的宗旨,建议再进一步丰富舞台表现手法,强化舞台场面的对比关系。蒋力希望剧中民歌和戏曲的元素和作曲融合得更加巧妙些。张林枝建议修改剧中不大恰当或者不合理的情节和桥段。刘丹丽认为演员的二度创作需要再强化,可以从动作、形体等方面丰富人物的塑造手段。